骨质疏松症被称为“静悄悄的流行病”、是吞噬老年人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。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,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患病率高、危害严重的慢性疾病,国家重点攻关的三大老年性疾病之一。为了更好地了解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,构建行之有效的骨质疏松实验动物模型至关重要。今天,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骨质疏松症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。
自1922年胰岛素首次发现并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后,多肽药物因其广泛的生理调节作用、显著的活性、选择性和低毒性等特点成为了药物研究管线的一大巨头。而在药物研发方面,多肽半衰期短的问题也给药物研发带来了很多挑战。生物体内的白蛋白或IgG会采用新生儿Fc受体(FcRn)循环途径来避免降解。这一机制成为目前研究者提升药物半衰期的一种思路。今天,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FcRn的奥秘。
在2018年,我国首次公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,时隔5年后,中国罕见病目录在2023年9月20日完成首次扩容。至此,罕见病目录共计收录了207种罕见病。这一扩充给更多的罕见病患者迎来了新的希望!
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花落核苷碱基修饰领域,获奖的是匈牙利科学家卡塔林·卡里科(Katalin Karikó)和美国科学家德鲁·韦斯曼(Drew Weissman),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,使针对新冠感染的有效信使核糖核酸(mRNA)疫苗的开发成为可能。
今年Maiken Nedergaard研究团队颠覆性地发现了在蛛网膜下腔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淋巴样膜,形成了大脑的第四层脑膜结构,被称为蛛网膜下腔淋巴样膜(Spider-Like Lymphatic Membrane,SLYM),它在物质交换和免疫监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。这一发现重新定义了大脑脑膜系统,其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科学杂志。
在免疫学、传染病、癌症生物学、造血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中,免疫缺陷小鼠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模型工具。但目前免疫缺陷小鼠的品系繁多,且每种品系自身特性也有所不同。我们如何选择合适的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呢?本期小编将对免疫缺陷小鼠进行全面盘点。
目前,免疫学是当今生命科学学科和支撑学科的现代医学的前沿阵地之一。免疫学在生物结构与机能的各个层面都有科学基本问题的发现,在临床应用领域,生物高科技产业,药物研制开发中有很大价值。目前免疫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两方面。
请完整填写订购意向单,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。